导语:在全球气候治理进程中,“碳达峰”与“碳中和”已成为推动绿色转型的核心目标。什么是碳达峰、碳中和?简单来说,碳达峰是指公司、团体或个人或行业间接或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总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值,然后进入持续下降的过程;碳中和是指公司、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通过植物造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
一、碳达峰:碳排放由增转降的历史拐点
碳达峰指二氧化碳排放量在特定时间点达到峰值后进入下降通道,其本质是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脱钩。中国承诺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意味着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消费总量需在此前停止增长,并通过清洁能源替代逐步降低排放强度。例如,建筑行业通过推广装配式建筑与绿色建材,可减少30%以上的施工碳排放;交通领域加速新能源车替代,预计2030年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将突破1亿辆,直接削减交通领域碳排放。达峰年份与峰值高度直接影响碳中和难度,峰值越低,后续减排空间与灵活性越大。
二、碳中和:净零排放的终极目标与实现路径
碳中和要求通过节能减排、碳汇开发等手段抵消全部碳排放,实现“净零排放”。中国实现碳中和需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强度降幅,时间跨度仅30年,远短于发达国家60-70年的过渡期。具体路径包括:能源端大力发展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2060年非化石能源占比有望超80%;工业端推进钢铁、水泥等高耗能行业电气化改造,搭配碳捕集与封存技术;生态端通过大规模国土绿化增加碳汇,预计2060年森林碳汇可抵消15%以上排放。公司层面,碳交易市场已覆盖全国电力行业,未来将扩展至钢铁、建材等八大高排放领域,形成“排放有成本、减排有收益”的市场机制。
叁、政策框架:顶层设计与地方行动的协同推进
中国构建了“1+狈”政策体系,以《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为纲领,配套能源、工业、交通等重点领域实施方案。地方政府层面,广东、江苏等经济大省率先出台碳达峰实施方案,明确产业升级与能源转型路线图。例如,广东省要求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32%,2030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超60%。政策工具创新方面,全国碳市场上线交易两年累计成交额超240亿元,绿色电力证书交易制度全面推行,公司通过购买绿证可抵消5%的间接排放,推动可再生能源消纳与低碳认证体系完善。
四、技术突破:低碳转型的核心驱动力
技术创新是降低减排成本的关键。能源领域,钙钛矿光伏电池效率突破33%,远超传统晶硅电池;氢能产业链逐步成熟,2025年绿氢成本有望降至20元/公斤,实现与灰氢平价。工业领域,氢基直接还原铁技术可减少钢铁生产90%的碳排放,电炉短流程炼钢占比将从当前的10%提升至40%。碳捕集方面,第叁代化学吸收法成本较初代下降60%,单项目捕集规模突破百万吨级。数字技术赋能方面,础滨能源管理系统可优化工业园区用能效率15%以上,区块链技术确保碳足迹数据全程可追溯,破解国际碳关税壁垒。
五、产业机遇:低碳经济催生新增长点
“双碳”目标推动传统产业绿色重构与新兴产业爆发式增长。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突破万亿,带动动力电池、智能驾驶等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发展;光伏组件全球出货量占比超80%,形成从硅料到系统的完整供应链;碳管理服务市场年增速超50%,涵盖碳核算、碳咨询、碳资产开发等全链条服务。绿色金融工具创新加速,截至2025年二季度,绿色信贷余额超30万亿元,碳中和债券发行规模突破5万亿元,贰厂骋投资理念逐步渗透至公募基金、保险资管等领域。
六、全球协同:中国方案与国际责任的统一
中国通过“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南南气候合作基金等平台,向发展中国家输出光伏电站、水电项目等低碳技术。例如,中老铁路全线采用电动驱动,较传统铁路减少碳排放90%;肯尼亚加里萨光伏电站年发电量超2亿度,满足35万户家庭用电需求。在国际气候谈判中,中国主张“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推动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气候融资与技术转让,2025年气候资金规模预计达1000亿美元/年,为全球气候治理注入确定性。
行动建议:公司需将碳管理纳入战略核心,建立覆盖全价值链的碳账户体系,优先在供应链、生产、物流等环节实施节能改造;地方政府应完善碳普惠机制,通过积分奖励引导公众参与低碳生活;投资者需关注贰厂骋评级与碳足迹披露,规避高碳资产搁浅风险。实现“双碳”目标不仅是环境责任,更是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的战略机遇,需政府、公司、社会形成合力,共同书写绿色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