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发展夏秋季战役进行到关键之时,河南打响了污染防治攻坚战。
为何选在此时?背后又有哪些深层次的考量?
【看点一】一次集体约谈
本周,两场特殊的会议接连召开。全省污染防治重点省辖市片区会,先后在新乡和开封举行。
说其特殊,不仅在于形式,更在于其释放的强烈信号。
首先,这两场会议,吹响了全省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号角。
其次,这也是一次集体约谈。会议直指问题,毫不避讳,告诫各地要坚决“防止差不多思想”。
今年以来,河南下大力气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强化生态保护和修复,推动绿色发展,美丽河南建设取得了一些新成效。
但也必须清醒看到,在部分区域和部分领域,污染防治的压力依然很大,生态环境保护的形势依然严峻。
我省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环保历史欠账还没有还清。要实现根本好转,仍需要付出艰苦努力。
【看点二】正确的政绩观
经济要发展,生态环境要保护。两难之间,如何抉择?
这背后,是河南必须直面的“成长的烦恼”。
答案很明确,要骋顿笔,更要绿色的骋顿笔。
在这里,就要说到一个政绩观的问题。
“拼经济”不是单纯拼骋顿笔。更不能把“发展是硬道理”,片面理解为“经济增长是硬道理”,把经济发展简单化为骋顿笔决定一切。
河南此时打响污染防治攻坚战,正是在重申一个清晰的政绩观: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
如何以最小环境代价,谋求最大发展?如何以最低经济成本,守护好生态?
这是摆在河南各级干部面前的一道现实考题。
【看点叁】环保只是切入点
河南推进污染防治攻坚,表面上是对污染排放的管控。而深层里,是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环境问题,根源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发展方式。所以,举措必须抓源治本。
河南的部署很清晰:加快产业绿色升级、推动能源清洁低碳、构建绿色运输体系。
这一切的最终指向,就是摆脱对传统路径的依赖,而本质,是一场发展方式的深刻变革。
不难发现,其实河南正在下一盘大棋。环保只是切入点,产业升级才是核心,而高质量发展是最终目标。
对各地来说,接下来,就是要把经济发展的重点,放在优化产业结构和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上。
淅川就是一个例子,为确保南水水质,不得不关停了一批养殖厂、化肥厂等公司。如今,当地不仅生态林果、旅游业发展迅速,还正加速培育汽车零部件、现代中医药等产业集群。
当然,“两山论”还启示我们,并不是所有地方,都要大干工业,应当是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开发则开发、宜保护则保护。
来源:大象新闻